石樓:打通交通“大動脈” 暢通縣域“內循環”

石樓,受群山圍困的地理條件限制,長期為山所阻,為路所困。多年來,“要致富,先修路”,是石樓人民對發展與民生最樸素的認識,也是歷屆縣委縣政府最堅定的行動。
完善縣城交通微循環,暢通道路的“神經末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主動融入國家和全省交通體系是石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任督二脈”的關鍵。2021年3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石樓縣第十五屆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該縣縣委書記王廷洪明確提出:“立足石樓實際,我們要抓大建設,重點是‘構建一張網’,以汾石高速、外環公路、沿黃公路為重點,構建貫通全域的交通網,以大建設拉動大投資!
不僅如此,該縣縣長張鵬耀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十件利民實事有四件與“路”有關。這是石樓加快建設內外暢通、互聯互通的交通路網體系,扭轉區位劣勢的迫切需要,也是石樓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更是新一屆石樓縣委、縣政府提質蛻變謀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現實需要。
數據顯示,截至“十三五”末,石樓縣公路總里程達939.428公里,比“十二五”末新增112.43公里;公路密度由“十二五”末的45.7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長到51.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實現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達100%、通客車率達100%,縣城交通微循環基本打通。農村公路通達、通暢深度進一步延伸,為貧困村和貧困對象解決了“出行難”,也為貧困地區送去了人氣與財氣,凝聚了黨心和民心。
“‘村村通’就是黨和政府送給我們最貼心的大禮包!薄艾F在村里變化很大,出門就是公路,抬腳就能上車,產業能進來、農產品能出去、打工也方便了不少......”如今,說起農村公路建設帶來的好處,老百姓出口就是“金句”。
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用不言而喻。石樓縣結合省市綜合交通規劃工作要求和交通發展趨勢,編制完成了該縣“十四五”交通規劃。規劃對全縣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布局進行了統一布局和科學規劃。按照要求,石樓縣今后一個時期交通發展思路是以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構建以“三縱三橫一循環”為主框架的交通網絡格局。
2021年6月26日,汾陽至石樓高速公路正式開工。預計到2024年12月底,全長82.36公里的高速公路將結束石樓不通高速的歷史,按照測算,建成通車后,石樓到太原的通行時間將縮短2個小時,屆時,暢通的是高速公路,期待的是石樓經濟的高速發展。
如果說對外互聯互通是推動石樓進入加快發展的快車道,那么,暢通縣域“內循環”就是夯實發展基礎、加快發展惠民的硬任務。石樓縣城國道340、省道248穿城而過,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大貨車滾滾而過。為此,縣委縣政府決心規劃建設總里程24公里的外環路,其中一期工程9公里(縣城西環)基本完工;二期工程路線總長15公里,預計總投資7.2億元,目前已進入招投標階段。該項目建成通車后,重型貨車穿城而過等突出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既保障縣城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也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更是對縣域路網結構的一次優化提升,對促進該縣城鄉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現如今,放眼石樓大地,一大批事關外聯內暢、立體互通格局的交通重點項目正在快速推進:汾石高速公路石樓互通C、E匝道已完成土方開挖4400立方米,已完成樁基施工135根;“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拆遷已近尾聲,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全新的大交通格局下,昔日的“深山孤城”正以“修建一條道路、帶動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貫穿道路建設全過程,創新實施“公路+”模式,積極推進交通與旅游、文化、產業、村集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路通是福,路通即富”。
早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開建之際,石樓縣就提前布局謀劃,統籌文旅與公路融合發展,將公路沿線的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連珠成串,規劃了黃河奇灣旅游度假區,涉及4個鄉鎮14個行政村,規劃面積190平方公里,總投資約42億元,計劃用3—5年的時間,打造“1心1帶4區18景”的沿黃旅游結構,主動融入山西“三大旅游板塊”,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屆時,曾因大山阻隔的美景,將不再遙遠。
鏗鏘前行筑坦途,繪就幸福出行圖。不久的將來,石樓縣對外大聯通、對內微循環的現代交通網絡布局,必將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化學反應,抒寫破繭蝶變的嶄新詩篇。(趙良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